在青藏高原東南部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的隆務河谷秘境,藏著一個美麗的高原小城,這里的唐卡蜚聲海內外,熱貢藝術隱匿而璀璨;這里有神秘的“六月會”,藏鄉民風充滿魔幻色彩;這里有雄偉林立的古寺,梵音裊裊佛光普照;這里有茶馬時代的古街區,歷史厚重滄桑古樸……如同一個深閨里的姑娘,美麗卻不為人知,她就是青海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同仁”,藏語稱“熱貢”,意為“金色谷地”。
從青海省會西寧駕車出發,一路上大山綿綿,隆務河谷雄、奇、宏、荒,地形起伏連綿,山巒疊嶂,夏瓊山和阿米德合隆山由南向北延伸形成隆務河兩側的山區,地勢沿河谷逐級上升,從南向北構成一個由高到低的天然“階梯”。谷地中心的隆務鎮可謂“山水城一體”,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邊有水,美得奇異。同仁縣縣政府設在隆務鎮,而黃南藏族自治州州政府設在同仁縣,鎮、縣、州都在一個地盤上,可以想見這個縣城雖然不大,卻是功能齊全。
站在縣城中心的隆務寺廣場,遠眺隆務河以及隆務老城,低色調平房與高調靚麗的高樓、橋梁相互映襯著這座古城。隆務老城區是保存較完整的古街區,據史料記載,同仁自唐“安史之亂”后,開始成為藏族聚居區,興建于元代的隆務寺,也逐漸成為安多地區(青海甘肅一帶)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古寺依山而建,布局錯落有致,藻飾華麗宏偉,明天啟五年(1625年),明帝題賜的“西域勝境”匾額,彰顯著這座古城曾經的繁華。
古城內不同民族風格的建筑鱗次櫛比,顯得古樸而和諧。幽靜的巷子里,一會兒是回族婦女和藏族婦女親切閑聊的場景,一會兒是撒拉族漢子操著藏語在談生意的聲音,居民們悠閑自得地來回穿梭著,過著寧靜祥和的生活。在一處保留著上世紀50年代原貌的供銷社內,撒拉族老板韓義熱情而健談:“我家左邊住的是漢族,右邊住的是藏族,這條街上的居民關系都特別好?!彼錾诼绽辖?,在他的印象中這條街道和其他街道沒有什么不同,自從他的太爺爺與當地藏族姑娘通婚后,他們一家就一直居住于古城內。多年來,他們家與古城內的其他少數民族居民相互做朋友、做親戚,結下了深厚的友情。而古城內像他們家一樣的居民很多,有的會說兩三種少數民族語言,有的一家人中有三四個民族。千百年來,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古城里,藏、漢、回、土、蒙古、撒拉、保安等多個民族團結互助,結下了親情般的友情。
“人人會作畫,家家藝為業”,小城還有著“藏畫之鄉”的美譽,延續著數百年的熱貢藝術,熱貢藝術包括畫唐卡、泥塑、堆秀、雕刻等,其中規模最大的是畫唐卡。隆務河畔分布著幾個繪制熱貢唐卡的村寨,尤以吾屯上莊和吾屯下莊這兩個村子聲名遠揚。走在連接吾屯上下兩個村子之間的幾百米的街道上,映入眼簾的是各種各樣的唐卡畫室的招牌。透過畫室的大落地窗,隱約可見年紀大小不一的畫師們手握畫筆端坐在畫布前,描繪著與佛有關世界。
土生土長的唐卡藝人丹增卓瑪今年剛剛20歲,傳承家族的技藝,學畫唐卡已經好幾年了。唐卡是當地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繪制唐卡是她們村一項世代流傳的絕技,中國藏地寺院內一半以上的唐卡均出自吾屯畫師之手。丹增卓瑪自豪地說:“吾屯村家家戶戶都是藝術之家?!?
每年農歷六月,古城各個村寨的藏族、土族人民都會穿起節日盛裝,吹響圣潔的白海螺,敲著吉祥的龍鼓,煨起濃濃的桑煙,舉行神秘原始的“六月會”祭神儀式。同仁的“歷史文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仁的“歷史”與“現實”重疊在一起,她是一座至今還“活著”的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