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在西藏博物館的扎豎正尊者唐卡。
唐卡是藏傳佛教美術中獨具風格的繪畫形式之一,是用彩緞裝裱而成的卷軸畫,唐卡形制多為豎條長幅,其內容有各世代的宗教人物、高僧大德、神像人物、佛教故事和說法圖,還包括歷史、傳記、文學、民俗、吉祥圖案、醫藥、科學知識等。
西藏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有一幅清乾隆五十一年繪制的布畫唐卡。此幅唐卡長為82.5厘米,寬為53.2厘米,形制為豎條長幅,畫面中央繪有羅怙羅尊者,羅怙羅為梵文,藏文譯為扎豎正,即十六尊者之一,為釋迦牟尼未出家前之子,佛祖成佛后,遵照釋迦牟尼之命住在青藍苑住持佛教。畫面中的羅怙羅尊者面帶微笑,目視前方,兩眉清秀,姿勢端莊,身穿袈裟僧裙,右手施說法印,左手當胸捧珍寶,雙足結跏于墊墩中央,身后有青山、綠水、白云、樹木、河流等。畫面的左右上方各繪有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主尊的左下方繪有名持佛母,右下方繪有兩位施主敬獻珍寶的繁榮場面。在畫面的色彩上,藏族傳統的礦物顏料和內地水彩畫結合運用,人物造像趨于西藏風格,姿態優美自然,在背景描繪和色彩運用等方面吸收內地工筆畫的表現手法,色彩偏重青綠,在畫面的人物構圖上,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左右呼應,畫面情節完整連貫并富有變化。
羅怙羅尊者唐卡的下緣附有十八羅漢之第十羅漢羅怙羅尊者的贊詞,款文為漢藏滿蒙四種文字題寫,款文內容為:
衙制十八羅漢贊
第十喇乎拉尊者
本來佛子 從佛聞道
可道非道 聞豈易曉
示少年像 持七寶冠
一千一百 聲聞繞環
詩句概括地介紹羅怙羅尊者的一生傳記,詩句優美,自然動聽,采用了清宮廷文告的書寫方式。
此幅唐卡的背面附有漢藏文字的款文,款文內容為: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欽命中正殿畫師喇嘛照古佛式樣繪畫供奉利益居中畫法身微大喇乎拉尊者周圍畫法身微小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名持佛母等像一軸番稱扎豎正清稱喇乎拉啊呼哈特蒙古稱喇乎拉。
從款文內容了解當時清朝皇帝應邀西藏畫匠在中正殿作畫,并賜畫師,款文中標明作畫的時間,乾隆五十一年即公元1786年。
清代,以藏傳佛教為中心內容,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特點的藏傳佛教美術創作,包括唐卡、雕塑等有了很大的發展。據歷史典籍記載,清朝在入關前就接觸到了藏傳佛教,并在清宮中供奉藏傳佛教尊者像,在宮廷中設有專門管理藏傳佛教活動的“中正殿念經處”,主管宮內喇嘛念經及辦理佛像事宜。當時清宮制作了大批藏傳佛教造像,皇帝還親自監造一些重要的佛像。尤其是乾隆年間,造像精美且大多有年款。
西藏博物館館藏文物扎豎正尊者唐卡是乾隆欽命中正殿畫師造于內地,后來,隨清宮廷制作的藏傳佛像一同傳入西藏,對衛藏的造像藝術和繪畫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